地質
編輯
韓國雪岳山國立公園
韓國的地質構造是東亞大構造體的一部分,屬於後期元古代中國陸塊的東部邊緣,其東北地塊屬於地向斜帶的上部古生代褶皺帶的一部分,東南地塊屬於環太平洋褶皺帶中的中生代褶皺帶[6]:233。韓國的地質從北向南可分為京畿陸塊、沃川陸向斜、嶺南陸塊和慶尚盆地。韓半島(朝鮮半島)在太古代到中生代發生了多次沉降、隆起、堆積和侵蝕,但沒有大規模的地殼運動。中生代侏羅紀,韓半島由於強烈的大寶造山運動,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形成了一系列的盆地和大寶花崗岩體。從中生代的白堊紀到新生代初,新的構造帶隨著佛國寺造山運動形成。侏羅紀的大同系和白堊紀的慶尚系是中生代的典型地層。韓半島南部的大同系分為下南浦群、上南浦群和盤松層群,主要由礫岩、石英砂岩、黑砂頁岩、煤頁岩和煤層構成。位於慶尚道地區的慶尚系主要由花崗岩構成,其中的動物化石表明慶尚系在淡水到微鹹水中形成的。在韓國東部海岸還有些第三紀地層,主要由砂岩、頁岩、礫岩等構成,陸相沉積物和海相沉積物交替出現。[1]:8
地形
編輯
參見韓國山峰列表以獲取更詳盡的列表。
韓國多山少平原,地勢北高南低,東高西低,其中三分之二是山地和丘陵。韓國的主要山脈包括太白山脈、小白山脈和車嶺山脈。[1]:8-9[2]:2-3
太白山脈是韓半島(朝鮮半島)最長的山脈,北起江原道黃龍山沿東海岸延伸至太白山,全長約500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構成韓半島南部的脊梁。由於東海波濤的侵蝕,太白山脈東坡是懸崖峭壁和岩石小島,西坡和南部較緩,形成平原和許多近海島嶼和小港灣。位於太白山脈北部的雪岳山是韓國東部山地的最高峰,高達1708米,因山頂一年有五六個月被白雪覆蓋而得名。太白山脈中部聳立著五座相似的高峰被稱為五台山,最高峰毘盧峰海拔1563米。[1]:9[2]:3[15]
小白山脈源於太白山脈南段的太白山,向西南延伸至麗水半島,全長約350公里,是韓半島西南部最高的山脈,也是韓國東南與西北交通的主要障礙。智異山是小白山脈的最高山峰,海拔1915米。小白山脈其它主要山峰有 俗離山(1058米)、德裕山(1614米)、伽倻山(1430米)等。車嶺山脈是太白山脈的支脈,從太白山脈五台山為始點向西南延伸到忠清南道的車嶺,全長220公里,山勢東高西低。車嶺山脈的主要山峰有桂芳山(1577米)、泰岐山(1261米)、飛來峰(1288米)和白雲山(1189米)等。[1]:9[2]:3[15]
位於濟州島中部的漢拏山是韓國的最高峰,海拔1950米,由新生代的火山活動形成,主要由粗面岩和玄武岩構成。漢拏山山頂有直徑30米,深6米的火山湖白鹿潭。漢拏山與金剛山和智異山被稱為三大神山。[1]:9[2]:3[15]
韓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的河流及海岸地帶,海拔多在200米以下,主要平原有湖南平原、全南平原、金海平原等。位於全羅北道西部的湖南平原,是韓半島面積最大的平原,面積約為500平方公里。全南平原(羅州平原)面積約為300平方公里,由全羅南道榮山江沿岸的沖積平原和準平原構成。金海平原是位於慶尚南道洛東江下游的沖積平原,面積約為220平方公里。這些平原地區土地肥沃是韓國的糧倉[1]:9-10[2]:3-4[15]。韓國的盆地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土地肥沃,農業灌溉便利。面積較大的盆地包括春川盆地、大邱盆地、首爾盆地等[8]:4。
水文
編輯
參見韓國河流列表以獲取更詳盡的列表。
蟾津江
韓國河流分布稠密,大多都是以雨水補給為主,徑流量季節變化很大。夏季汛期,暴雨頻繁,河流暴漲;冬季、春節則是枯水期。由於韓國的地貌,韓國河流一般是從北向南或從東向西入海。洛東江、漢江和錦江是韓國的三大河流。[1]:10[2]:6-7
洛東江是韓國最大的河流,發源於太白山脈北部的咸白山南麓,經慶尚北道、慶尚南道向南流至釜山,然後向西注入大韓海峽(朝鮮海峽)。洛東江全長525公里,流域面積2.3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約121.8億立方米,2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2條,通航里程達344公里。洛東江水系呈樹枝狀,下游水流緩慢,適合農業灌溉。下游的金海平原是韓國主要的水稻產區。洛東江流經龜尾市、大邱廣域市和釜山廣域市等韓國主要工業城市,是韓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紐帶。[1]:10[2]:6-7
韓國河流分布圖[註 2]
漢江由發源於太白山脈五台山的南漢江和發源於金剛山的北漢江匯合而成。南北漢江在首爾東部匯合,流經首爾後,與臨津江匯合,後流入江華灣。漢江全長約514公里,流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21億立方米,是韓國的第二大河流。漢江幾乎橫斷韓半島(朝鮮半島),是溝通韓國東西部的重要河流,也是連接首爾與海洋的水上通道,可通航里程330公里。漢江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水能蘊藏量為180萬千瓦,上游地段建有華川、清平等大型水電站。位於漢江中下游的金浦平原和水原平原是韓國重要的糧食產區。漢江下游流經京仁工業區,是主要的工業用水水源。漢江自古就是韓國人民發展生息的生命線,是韓國人口密集地區。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經濟的迅速騰飛,被稱為「漢江奇蹟」。[1]:10[2]:7
韓國第三大江錦江發源於全羅北道長水郡的蛇頭峰,依山勢曲折入黃海,全長395.5公里,流域面積9810平方公里。錦江有12條主要支流,通航里程152公里,下游江面寬闊,水流緩慢,是忠清道的運輸大動脈,也是內浦平原和湖南平原的主要灌溉水源。[1]:10[2]:7
蟾津江發源於小白山西南,向南流入光陽灣,全長212公里,流域面積4896平方公里,是韓國的第四大江。蟾津江水質清澈,水量豐富,是沿岸人民飲用水、農業灌溉用水和浦項鋼鐵光陽製鐵所等工業用水的水源。蟾津江沿岸多盆地式平原,水力資源豐富,建有蟾津江水壩[2]:8[16]。蟾津江的名稱來源於壬辰倭亂時期的一個傳說。據說倭寇入侵時有大批成群的蟾蜍集體出現將倭寇嚇走,從而得名「蟾津江」[17]。
榮山江發源於韓國全羅南道潭陽郡的龍湫山,流經潭陽、羅州、靈岩等地在木浦市流入韓國西海(黃海)。榮山江全長115.5公里,流域面積3371平方公里,是韓國第五大河流[18]。榮山江與洛東江、漢江和錦江是韓國「四大江治理工程」的「四大江」之一[19]。
韓國的湖泊較少,主要的天然湖泊包括江陵市的鏡浦湖(韓語:경포호),昌寧郡的牛浦沼以及束草市的青草湖(韓語:청초호)等。而人工湖則有漢江上的忠州湖(韓語:충주호)(97.0平方公里)與昭陽湖(韓語:소양호)(70.0平方公里)、錦江上的大清湖(韓語:대청호) (72.8平方公里)、與洛東江上的安東湖(韓語:안동댐)(51.5平方公里)等[20]。
海岸線和島嶼
編輯
主條目:韓國島嶼
濟州島海岸
韓國是三面臨海的半島國家,海岸線總長約5259公里。韓國東部是陡峭的懸崖峭壁,海岸線寬闊平直,海岸線長約415公里。韓國東海岸多岩石,沒有多少海灘,海水深,潮差小,終年不結冰,主要的海灣有迎日灣和蔚山灣。韓國西部地勢平緩,海岸線曲折,擁有許多海灣與島嶼,海岸線長2600公里。西海岸潮差大,海水淺,主要的海灣有京畿灣(又名「江華灣」)、牙山灣、群山灣和南陽灣。西海岸除了仁川、木浦外優良港口很少。韓國南部海岸是典型的沉降海岸,被海水淹沒的山地殘餘形成島嶼,海灣延伸到被海水淹沒的山谷。南海岸複雜曲折程度遠超西海岸,長度是其直線距離的近8倍,總長2244公里,主要的海灣有寶城灣、順天灣、麗水灣、光陽灣與鎮海灣等。南海岸的港口主要有釜山港、馬山港、麗水港和三千浦港等。[8]:6[6]:234[5]:10-11[4]:19-20
韓國擁有約3,000個大小島嶼,大多分布在西海岸和南海岸,其中三分之二是無人島。韓國東海岸附近島嶼較少,鬱陵島(73.15平方公里)是東海岸最大的島嶼。西海岸大的島嶼有江華島(319.83平方公里)、珍島(319.65平方公里)。韓國南海岸大的島嶼包括濟州島(1840平方公里)、巨濟島(383.44平方公里)和南海島(297.75平方公里)等[8]:6[6]:234[5]:10-11[4]:19-20[15]。濟州島位於韓半島南方約85公里的外海,是韓國面積最大的島嶼,也是韓國主要的旅遊熱點之一。濟州火山島和熔岩洞200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列表[21]。
在韓半島與濟州島之間的海峽是為濟州海峽[22],與日本之間的海峽是大韓海峽(朝鮮海峽)[23]。
自然災害
編輯
韓國雖然距離日本很近,但韓國所在的韓半島(朝鮮半島)卻是一個相對穩定的陸塊。因此韓國境內沒有活火山,只有少數大概在第三紀末或第四紀初期間形成的死火山,也沒有強烈的地震[4]:17[6]:7。韓國每年平均發生27次可監測得到的地震,規模在2.0以上,但能被人們感覺到的地震只有7次。最近的代表性地震是1978年忠清南道洪城郡地震,規模5.0,造成2人受傷,1120多處建築破損[24]。
由於東南部日本列島的抵擋,韓國免受太平洋海嘯的影響。不過日本西海岸的地震可以引起韓國東海(日本海)海嘯。1983年日本海中部地震和1993年北海道西南近海地震,就引發了韓國東海岸的海嘯,導致災害。[25][24]受季風的影響,韓國夏季降雨集中,降水量大,短時間內的急促降雨會引起洪澇災害。夏末韓國還經常遭受颱風的襲擊[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