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全世界所有古老的民族,其原创文字最初都是图画文字,并且由图画文字相继产生了后续的各种文字——只不过,除了中文和玛雅文字等极少数文字继续以形象文字状态存在以外,其余世界各国文字,都陆续转化成了字母文字——字母文字固然有利于学习和掌握的一面,但弊端就是造成了文化和历史的一种割裂。
胡子情节
“而”这个字,在最初,指的是下巴上的胡子。之所以远古的人类专门要为“下巴上的胡子”而造一个字,这一切,需要从远古人类的“胡子情节”讲起。
图画文字顾名思义,就是根据一些事物的形象,将其简易画出来,故名“图画文字”。学前心理学认为,没有掌握文字能力的孩子,会喜欢用绘画的手段,将自己内心世界里的想法表达出来——因此很多小孩子喜欢到处乱画,其实客观来说,这是孩子的一种本能,而非淘气。
对于远古时代的人来说,胡子是一种很重要的生理特征,这种传统延续到近代——比如俄国彼得大帝时代之前,俄国人以留长胡子为荣,古代华夏也将胡须旺盛者视为“美髯公”。
之所以远古时代的先民重视胡须,是因为胡须旺盛与否,反映一个人的雄性激素是否旺盛,古人认为,每个男子的雄性激素旺盛与否对部落未来的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关联,因为:
一来,雄性激素旺盛意味着生殖能力旺盛,这对部落不断扩张人丁具备重要意义。部落需要不断扩张人丁,保证后继力量生生不息,而后,部落才会考虑依仗人丁旺盛这一优势去讨伐、征服别的部落,这对部落的生存和发展是一种战略保证。
二来,雄性激素旺盛意味着男子身强体壮,可以在部落对外战争中,表现出极为勇武的一面。原始社会奉行丛林法则,对于弱者毫无任何同情心态。原始部落中,男子身体强壮,力量对比是生存下来的唯一途径,一旦面对野兽甚至是敌人,只有勇猛的战士才能保护自己和部落。
这种社会现象导致原始先民对胡子格外重视,并且直接影响到华夏民族的传统审美。
既然胡子如此重要,因此,在描述胡子的时候,创造了“而”字——因为“而”字的形象,和下巴上的胡子十分相似。
不过,随着文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的含义逐渐发生改变,到后来,“而”字丧失了作为“下巴胡子”的含义。
“耍”的产生
“女”字自古以来的含义,就和当代没有区别——都是指妇人、女子。
“耍”的来源,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耍”指的是男女之间较为欢乐的时候,男子会有下巴上的胡子来挑逗女子,这种行为所表达的意思,充满了欢愉和暧昧,久而久之,“耍”的含义不断延伸,于是有了戏弄、娱乐的含义。
第二种说法认为,汉朝汉武帝时代以后,大量西域女子来到中原讨生活,进行杂技表演。由于西域女子来自西方,而西和而字形相似,因此,用“而”和“女”组合的字,来表达玩耍、娱乐、杂技的含义——所谓的“耍”,指的是西域女子所带来的娱乐表演。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耍”字的“女”字底,代表着柔软——因为从华夏传统哲学观角度来看,女子的天然属性是柔软,柔情似水那种。而与此同时,又有了阴沉的属性——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让古人认为,女子有时候会成为很多祸乱和败坏的根源,比如中国历史上专门有个词汇来形容女人带来的祸乱——“女祸”。
从传统史观角度来说,“女祸”自古以来就没停息过,比如夏朝的喜末,到晚清的慈禧太后,四千年来,“女祸”从未消停。当然这种视角夹杂着古代史观的很多偏见,但不可否认,将女人视为背锅侠已经成为传统。而“耍阴谋”、“耍手段”这种具备负面属性的词汇,不论是从负面含义来讲,还是从柔软、阴沉角度来讲,都需要“女”字来加以表达。
老祖宗发明的汉字很是生动形象,很多字的意思更是值得深究,特别繁体字甚至是古字,很多字都有自己的来源和一段历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