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艺形象中,包拯的形象为何是面如黑炭和额上有月牙的形象

在文艺形象中,包拯的形象为何是面如黑炭和额上有月牙的形象

无论在戏剧,还是影视剧中,都把包拯塑造成铁面无私、面如黑炭、额上有月牙且公正廉明、不畏权贵,且是文星曲下凡,并有日审阳夜申阴的本领。其实这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形象。

包拯的具体面貌在文史记载中,很难找到包拯面貌的具体描写,就是巜宋史.包拯传》中,也没有记载包拯的面貌,但依据故宫保留的包拯画像来看,包拯面貌并黑,反倒是一位白面书生。额部并不像传说中有月牙,长相与常人无疑。

民间艺术中塑造的包拯的形象,为什么与包拯真实面貌反差巨大呢? 铁的颜色是黑色的,来塑造包拯铁面无私、公正廉明最为合适不过。而在民间戏剧中,白面则是阴险、狡诈、多疑的象征,更是奸臣的形象。故在民间艺术宣染下,包拯的面貌越描越黑,也有包黑子和包黑炭之称。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俗称包青天。老百姓为他修建祠堂来祭典他,来表示对他的尊敬外,受到冤屈的老百姓也想能遇到包青天一样的清官,为自己的冤屈平安昭雪。久而久之,民间艺术中的形象就对包拯进行了神化,于是包拯是文曲星下凡,面如黑炭,额头上的月牙有通阴的功效,让包拯在阴间为受冤的冤魂平冤昭雪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