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Between_Stars,(https://xueqiu.com/3604229260/285308433)
题图 | 封面: 晚霞, 上海
本文首发于: 信用卡起源、产品逻辑、盈利模式及发展情况简述
目录:一 起源二 产品逻辑2.1 信用卡的双边市场特性2.2 竞合组织模式和独立组织模式2.3 一笔交易的完成三 盈利模式3.1 信用卡业务的收入3.2 信用卡业务的成本3.3 双边市场下的定价策略四 我国信用卡的发展情况4.1 我国信用卡发展的三个阶段4.2 我国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三个阶段五 总结
一 起源在不同的时代, 美国人对生活总有一些共同的期望, 从19世纪客厅里的五斗柜、家里的缝纫机, 到20世纪的收音机、留声机、电视机、汽车等等. 为了满足人们的期望, 从美国建国之初, 购买这些家庭耐用消费品就能够先消费后付款. 比如, 1812年纽约考裴思维特•桑斯公司(Cowperthwaite & Sons)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出售家具; 19世纪后半叶, 胜家公司(I.M. Singer)推广它的分期付款计划, 允许符合要求的买家支付一定金额首付款购买它的缝纫机, 并在之后按月支付剩余的金额及利息. 到1930年, 大多数耐用品零售商都采用赊售的方式来销售商品.
随着商户分期付款计划的普及, 消费信贷也逐渐成为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在信用卡出现之前, 消费者获得小额贷款却较为困难(信用卡开始之前, 银行并不参与消费信贷业务), 即便在19世纪晚期, 个人信贷公司的出现, 也是为了将消费者分期付款债务合并在一起, 而不是为消费者购买留声机这样的物品提供小额贷款. 而商户则比消费者更容易融到资金, 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信贷消费服务能够让商户更加有竞争力, 于是商户们便纷纷推出自己的信贷计划和商店卡(支付卡). 早期的支付卡是单个商户纵向结合的行为, 每个商户针对消费者推出自己的支付卡, 这些支付卡不能在其他商户使用. 持卡人需要到不同的商户去逐一申请不同的支付卡并管理不同的借贷账单.
直到1949年, 纽约一家信贷公司的总裁弗兰克·麦克纳马拉(Frank McNamara)在曼哈顿吃午餐时, 发现自己的钱包遗忘在家里, 无奈之下, 他只能让自己的妻子送钱赶来付账. 而这次经历也让麦克纳马拉陷入了思考并产生了灵感. 之后的1950年, 麦克纳马拉和他的合伙人拉尔夫·施耐德(Ralph Schneider)创建了大莱俱乐部(Diner’s Club). 创立之初, 大莱俱乐部向曼哈顿的几百人发行了卡片(签账卡, 没有循环授信的信用卡, 最初为纸张, 持卡人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作为加入俱乐部的年费, 如图1-1所示), 并与纽约市的14家餐馆签订了受理协议且说服他们把大莱卡账上餐费的7%支付给他的公司.
图1-1 早期的大莱卡
但麦克纳马拉和他的合伙人在1950年只是启动了一个小小的平台, 彼时的信用卡产业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 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扩张. 在这一过程中, 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美国银行卡(BankAmericard)等成为新的卡组织并进入到信用卡领域, 美国银行卡(BankAmericard)采用特许授权体系, 并且在之后发展成为了维萨(VISA)卡组织. 同一时期, 万事达(MasterCard)卡组织也诞生了. 这些卡组织不断对双边市场进行培育、探索信用卡的业务模式, 使得美国信用卡行业快速发展.
二 产品逻辑2.1 信用卡的双边市场特性双边市场是指一个具有两个不同客群的经济平台, 这两个客群能互相提供对方网络利益. 每个客群都会从需求的规模经济中得到好处. 信用卡就是一个天然具备双边市场特性的产品, 需要两类不同的客户群(持卡人和商户)来使用它们, 并且持卡人会偏向于持有被较多商家受理的信用卡, 而商家则更愿意受理被较多人持有的信用卡.
但在商户推出支付卡业务的早期, 支付卡业务系统并非是一个双边市场平台. 麦克纳马拉在1950年通过把纵向结合的信用卡业务从单个商户的业务中剥离出来, 提供许多商家都可以接受的信用卡计划, 将信用卡系统改造为双边市场平台. 这种改造也直接奠定了信用卡的产品逻辑及盈利模式.
2.2 竞合组织模式和独立组织模式继麦克纳马拉1950年创建大莱俱乐部并发行大莱卡后, 1958年银行也开始加入信用卡市场. 该年美国银行发行了第一张通用循环信用卡BankAmericard, 标志着现代信用卡的正式诞生.
为了将卡片推向全国, 美国银行卡采用特许授权体系, 授权获得许可的银行使用"美国银行卡"品牌独立运营美国银行卡业务. 然而对于很多银行来说, 加入特许经营体系存在重大的负面影响——他们并不热衷于发行别人品牌的卡片. 但是搭建独立信用卡系统(交易网络等)对银行而言却又成本高昂. 于是很多银行选择竞合——各银行为了获得商户和持卡人而竞争, 但通过设定业务支付标准在支付体系层面上开展合作——成立了银行卡协会, 并且于1979年发展成为了万事达. 与此同时, 美国银行卡的特许授权体系也于1966年崩溃, 并于1970年转换为全国美洲银行卡公司(National BankAmericard, Inc.), 1976年定名为维萨——另一家竞合卡组织.
在形成竞合关系的过程中, 卡组织为银行提供了早期独立式系统无法提供的专业细分机会——将发卡和收单业务分开, 银行可以专注于发卡业务或者专注于收单业务(当然, 也可以都做). 同时也允许非竞合组织成员公司完成与商户签约和处理交易等诸多工作. 竞合组织的模式如图2-1所示:
图2-1 竞合组织模式
在竞合组织模式中, 有五个关键相关方, 分别是持卡人、商户、发卡方、收单方和卡组织.
(1) 持卡人即消费者, 在日常生活中购买商品或服务, 并在刷卡支付款项时授权交易. 定期还款, 支付相关利息及手续费等.(2) 商户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 并因此获得利润. 并与收单机构签订协议, 受理信用卡支付款项.(3) 发卡方设计卡产品, 为消费者提供银行卡服务. 包括评估并给予客户授信额度、为客户定价, 以及为客户提供权益, 例如酒店、出行、餐饮、积分等方面的权益. 一般而言, 发卡方发行的信用卡应该包含如下四方面的功能.
(3.1) 支付结算: 信用卡最基本的功能, 替代了现金发挥支付结算功能.
(3.2) 消费贷款: 信用卡最重要的功能. 持卡人在消费过程中可以在规定限额内随意透支, 信用卡本质上是一种小额支付, 循环, 信用免担保的消费信贷服务.
(3.3) 汇兑转账: 体现在持卡人外出商旅、销售、度假的过程中, 在异地甚至异国都可以借助汇款方式, 通过任何一家国际信用卡组织的会员机构网点实现资金的调拨划转.
(3.4) 循环授信: 明确信用额度的循环信贷账户, 借款人一旦偿还已使用的额度, 该额度又可以恢复. 持卡人只要每月支付一定金额的最低还款额度, 在此额度以外的账款及贷款利息可以顺延至下个还款期偿还.
(4) 收单方负责商户的开拓与管理, 与商户进行签约, 安装终端, 处理授权请求和交易, 进行账单结算等.(5) 卡组织也是清算机构, 负责建立、维护跨行信息交换的网络和统一交换平台, 向成员机构提供信息交换、交易清算和结算、统一授权、品牌营销等服务, 同时为银行卡体系建立统一的标准. 竞合组织模式的卡组织有中国银联、维萨、万事达等.
持卡人和发卡方共同组成了发卡市场, 发卡市场可能还有一些第三方公司参与, 这些第三方公司为发卡方提供客户信用评估、制卡、催收等服务. 商户和收单方则共同组成了收单市场, 收单方可能也会将商户的签约、POS机安装等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公司.
竞合组织开放式的结构使银行发行信用卡变得非常容易, 并由此促进了信用卡行业的发展. 但由于减少了银行进入该领域的障碍, 也加剧了发卡业务和收单业务的竞争. 这些激烈的竞争导致了产业发展最主要的受益者是消费者, 而不是银行的股东.
除竞合组织模式外, 另外一种卡组织模式是独立组织模式, 以美国运通和发现卡为代表. 美国运通在1958年推出了第一张签账卡(没有循环授信的信用卡)——"美国运通绿卡"(American Express Green Card), 并在1987年发行了"运显"(Optima)行用卡. 独立组织模式如图2-2所示:
图2-2 独立组织模式
与竞合组织模型不同的是, 独立模式的卡组织建立自己的信用卡品牌, 同时展开发卡和收单业务, 并且通过自建的交易网络进行清算. 这样做的好处是, 卡组织可以拥有整个交易过程的信息, 在对方愿意付费的情况下, 卡组织可以与公司合作来跟踪商务支出, 或者与商户合作监控消费者的支出习惯, 此外通过收集卡交易信息并进行分析, 可以为消费者建立画像及进行精确针对性的营销. 其劣势则在于对单一管理团队存在依赖可能会减少实验性实践, 使得系统面对外部冲击时容易受到伤害.
2.3 一笔交易的完成当持卡人通过信用卡购买商品或服务并完成交易时, 涉及交易的信息将在相关方进行流转并最终完成资金清结算, 以竞合组织模式为例, 一笔交易的过程如图2-3所示:
图2-3 竞合组织一笔交易的过程
当持卡人选择完商品或服务并使用信用卡在读卡终端付款后, 读卡终端将获取信用卡的信息, 并将其与商户、购物的货币价值等信息整合发送给收单方.收单方获取到信息后, 识别卡片信息, 以判断需要将整合的交易信息发送至具体的卡组织/清算机构[1]. 卡组织/清算机构接收到交易信息后与发卡方进行确认, 检查持卡人账户中是否有足够的信用额度来支付这笔款项.发卡方确认信用额度足够的情况下, 向卡组织/清算机构发回此次交易的授权通知, 随后交易授权通知被转发至收单方, 最终到达布放在商户的终端. 终端打印出相应的支付凭证给持卡人.随后商户里的终端自动向收单方提交一份请款申请, 这份请款申请经由卡组织/清算机构转发至发卡方, 发卡方随即将交易通知信息发送至持卡人. 整个过程通常只需要花费几秒的时间.卡组织/清算机构会把此次交易与其他交易进行合并, 并在银行间完成清算. 清算完成后, 这笔款项由发卡方经由收单方完成对商户的付款. 最后持卡人在还款日向发卡方还款.
注[1]: 在美国, 有不同的竞合模式的卡组织, 比如维萨、万事达. 在中国, 根据一笔交易收单设备的不同, 交易可能会被转发至银联, 或者网联.
三 盈利模式3.1 信用卡业务的收入信用卡业务的收入主要由利息收入、商户回佣收入、年费收入、提现手续费、惩罚性费用以及增值服务收入构成[2].
(1) 利息收入包含分期手续费和持卡人由于未清偿信用卡透支额所必须支付的利息(即循环授信所支付的利息). 分期手续费因期数不同而各异. 循环授信也需要支付高额利息, 例如: 目前(2024年03月)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循环授信利率为日息万分之五, 折合年化利率为18.25%; 利息收入是我国银行信用卡主要收入来源.
(2) 商户回佣收入指信用卡收单方为特约商户提供交易处理并承担信用风险而向特约商户收取的费用. 由于发卡方给了持卡人部分信用额度,提高了消费者群体的消费欲望, 不仅为消费者群体提供便利, 同时还为商家带来了便利, 因此商家会缴纳一点佣金作为发卡银行的返点. 商户回佣按一定比例由发卡方、卡组织和收单方共享.
(4) 年费收入是持卡人为获得使用信用卡的权利而向银行缴纳的费用. 年费收入是固定的, 即每年信用卡持卡人会向银行缴纳一定金额的费用. 但随着信用卡行业竞争的加剧, 发卡方为了吸引更多持卡人, 纷纷采取减免年费策略, 甚至采取办卡激活送礼品的策略. 免年费或者送礼品吸引客户的方式带来的问题是: 客户在办卡激活后却不使用信用卡, 导致发卡方的运营成本增加却不产生实际效益. 所以现在发卡方更多采用的策略是首年免年费, 刷满一定笔数/金额后免次年年费. 这样既满足了顾客"免"交年费的心理, 又能进一步促进顾客消费, 拉动后期盈利.
(5) 提现手续费是对信用卡取现行为收取的手续费. 取现手续费一般自预借现金交易日次日产生.
(6) 惩罚性费用指对违规使用信用卡的持卡人收取一定的惩罚费用, 从而确保授信资金的安全和规范消费者的用卡行为. 该费用主要包括两部分: 超额透支罚金和惩罚性利息费用.
(7) 增值服务收入包含广告、捆绑服务、越界销售等收入. 发卡方可以运用信用卡客户资源做广告推广, 捆绑其他金融服务, 或者越界销售(即向用户推销其他公司的产品)来获得收入.
注[2]: 除显性收入外, 信用卡还可以为发卡方带来隐性收益/额外收益, 包括锁定账户和资金、协同推进其他公、私业务等.
3.2 信用卡业务的成本信用卡业务的成本主要包括资金成本、运营和营销成本、风险成本和网络服务费.
(1) 资金成本指发卡方为客户提供透支的资金所付出的融资成本. 资金来源包括发卡方自有资金、借贷而来的资金和吸收存款的资金. 借贷资金和吸收的存款都需要支付利息, 而自有资金也存在机会成本. 资金成本主要是由未清偿余额和平均成本利率决定.
(2) 运营和营销成本是在整个销售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 包括各种信用卡支持系统的硬件成本和人工成本, 及各种促销获客和广告宣传产生的成本.
(3) 风险成本包括客户没有偿还借款造成的坏帐损失, 或者欺诈行为导致的损失, 以及交易处理错误等的损失. 申请欺诈、盗窃欺诈、仿造欺诈和互联网欺诈等都是信用卡欺诈常见的类型.
(4) 网络服务费即交换费, 是发卡方/收单方利用清算机构提供的网络进行信息传输, 享受清算机构提供的便利而支付给清算机构的费用.
3.3 双边市场下的定价策略双边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不管价格如何, 如果市场的这一边没有需求, 那另一边的需求也将消失. 双边市场中的企业都必须想方设法将双方都吸引到平台上来. 就信用卡而言, 商户不会受理一种没有任何人或者极少数人持有的卡片, 而消费者也不会考虑持有一种没有任何商户或者极少数商户受理的卡片.
要让产品打开局面, 企业可能需要对双边市场中的一方或几方采取低价(甚至向他们付费或者进行补贴), 以吸引另一方参与到平台中. 只有通过向一个群体收取较低价格, 才能向另一个群体收取较高价格; 而且除非价格低到能吸引足够多的前者加入, 否则企业将一无所获. 麦克纳马拉及其合伙人在创建大莱俱乐部的时, 不仅提出了通用支付卡的概念, 而且发现了能够兼顾商户和持卡人利益的定价策略, 这种定价模式形成了现代支付卡产业的基础, 即: 支付卡交易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商户, 而持卡人很少付费甚至不用付费, 同时还能享受免息期以及消费积分等优惠.
四 我国信用卡的发展情况4.1 我国信用卡发展的三个阶段从1985年6月, 中国银行珠海分行率先发行第一张信用卡至今, 已有近40年历史, 这40年的信用卡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起步发展、快速发展、成熟发展三个阶段.
(1) 起步发展阶段: 1985年~2001年
1985年6月, 中国银行珠海分行率先发行了国内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如图4-1所示), 开启了中国的信用卡产业. 但在那个米面粮油需凭票供应的年代, 老百姓受制于量入为出观念, 不敢用信用卡, 银行也不敢直接放手开展信用卡业务. 所以, 当时的信用卡以准贷记卡为主, 持卡人需预先将钱存入卡中才能进行消费, 商场会有一个纸质黑名单记录本, 手工逐人核查后, 才能确认刷卡消费.
图4-1 1985年中国的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
此后的10多年时间里, 工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广发银行前身)的信用卡相继问世[3]. 国内各大银行、分支机构相继发卡并开展信用卡业务. 但这一阶段的各银行都是自建卡系统进行交易处理, 不同银行甚至同一家银行不同地区之间的系统都不能联网通用, 极大影响了卡片互联通用.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 1993年6月, 国务院启动了"金卡工程"[4]. 之后在2001年, 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筹建专职于推进银行卡联网通用的机构——"中国银联", 并开始推动在国内创建统一"银联"标识, 要求国内各类银行卡符合统一业务规范、统一技术标准, 在卡面指定位置上印刷"银联"标识; 各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处理系统、终端机具进行相应的标准化改造, 满足"银联"标识卡发行和使用, 且提出"314工程"[5].
注[3]: 1989年10月15日, 中国工商银行发行第一张信用卡——牡丹信用卡; 1995年, 广东发展银行在国内推出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标准信用卡.注[4]: "金卡工程"指的是以发展我国电子货币为目的、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各类卡基应用系统工程. 它以计算机、通信等现代科技为基础, 以银行卡等为介质, 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 以电子信息转帐形式实现货币流通.注[5]: "314工程"指的是在2002年内, 各商业银行要在本行系统内实现300个以上地市级城市的银行卡联网运行、跨地区使用; 在100个以上城市实现银行卡跨行通用; 在40个以上城市推广"银联"标识卡, 并实现"银联"标识卡在这些城市内和城市间的跨地区、跨行通用.
(2) 快速发展阶段: 2002年~2014年
2002年3月, 脱胎于金卡工程的中国银联在上海成立, 并搭建了跨行交易清算系统, 实现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使银行卡得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 标志着我国银行卡产业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2002年5月, 工商银行成立牡丹信用卡中心. 2003年, 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信用卡中心纷纷成立, 招商银行等举行了信用卡首发仪式, 我国信用卡市场格局初现端倪, 2003年也被业界称为"中国信用卡元年". 到2003年底时, 中国的信用卡发卡行已经扩展到10家银行, 发卡量也由年初的100多万张增加到400万张.2006年1月16日,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 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正式进入运行阶段. 大大推进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提高了全社会的诚信水平.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 中国信用卡市场迎来了第一波爆发式增长. 各家银行相应进行调整, 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跑马圈地」. 这个时期, 相应的发卡量、授信总额、应偿余额情况如下.
图4-2 2006~2023年中国信用卡发卡量
图4-3 2008~2023年中国信用卡授信总额
图4-4 2008~2023年中国信用卡卡均授信额度及额度使用情况
图4-5 2008~203年中国信用卡应偿余额
在「跑马圈地」的背景下, 信用卡发卡量激增, 2007年、2008年发卡量分别增长了80.53%、57.7%. 相应的, 授信总额和应偿余额也快速增长. 但极速的扩张也累积了大量的风险, 加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跑马圈地」走向末路, 2009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翻了一倍多, 同比增长127.9%, 如图4-6所示. 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总额占期末应偿还信贷总额比例高达3.1%, 如图4-7所示.
图4-6 2009~2023年中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
图4-7 2009~2023年中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总额占期末应偿还信贷总额比例
2009年4月27日, 央行、原银监会、公安部、工商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 对信用卡的发卡流程和业务边界做了更明确的规范, 同时也为信用卡业务制定了一套清晰的监管框架. 国有大行开始借助网点和品牌优势发力信用卡, 而股份制银行则开始由「跑马圈地」的战略转向为「精耕细作」.
这一阶段是中国信用卡的快速发展阶段, 自央行2007年每年发布《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 有官方权威可供查询的信用卡数据以来, 2006~2014年中国信用卡的发卡量始终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1.79%. 2008~2014年间信用卡授信总额年复合增长率为33.70%, 期末应偿余额年复合增长率为56.67%, 期末逾期半年未偿余额年复合增长率35.97%.
(3) 成熟发展阶段: 2015年~至今
各银行信用卡战略转变为「精耕细作」之后, 2014年1月, 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加强银行卡业务管理的通知》, 从加强实名制审核以规范银行卡发卡业务、银行卡风险管理、严格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以及监督管理四方面入手, 加强对银行卡业务的监督管理.2014年10月,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银行卡业务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指引》, 对信用卡业务的相关风控要求进行全面梳理, 涵盖了发卡、收单、转接清算及外包等重要业务领域, 并以行业自律的方式对商业银行加以规范和约束, 有效强化了银行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有助于规范银行卡市场的经营秩序. 自此, 信用卡业务开始走向成熟发展阶段.
在2014年及以前发卡量长达九年多的两位增长后, 2015年首次迎来了负增长, 增长率为-5.05%. 2015年至今, 除2017年和2018年发卡量有超过两位数增长[6]——分别为26.35%、16.73%——之外, 其余年份均发卡量增幅均未超过两位数. 在2022年7月7日原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银保监规〔2022〕13号)之后, 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卡数量、客户数量、市场占有率或者市场排名等作为单一或者主要考核指标」, 并要求「强化睡眠信用卡动态监测管理, 严格控制占比」, 「连续18个月以上无客户主动交易且当前透支余额、溢缴款为零的长期睡眠信用卡数量占本机构总发卡数量的比例在任何时点均不得超过20%」, 信用卡发卡总量在2022年、2023年分别减少了0.28%、3.89%.
2014年末~2023年末, 信用卡的发卡量年复合增长率仅为5.97%, 与快速发展阶段的31.79%相差甚远. 与之对应, 授信总额年复合增长率为16.80%, 期末应偿余额年复合增长率为15.69%, 期末逾期半年未偿余额年复合增长率为11.87%, 期末逾期半年未偿余额总额占期末应偿还信贷总额的比例较2014年之前有一定的下降.
注[6]: 此阶段业务增长源于消费金融的发展, 以及金融科技的应用催生了互联网信贷市场的繁荣. 越来越多的银行转而发力零售金融业务, 带动了信用卡行业的发展.
4.2 我国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三个阶段自1993年以来, 国家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 期间经历多次费率改革, 如表4-1所示:
表4-1 中国银行卡刷卡手续费费率改革历史
根据银行卡手续费费率改革历史, 我国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经历了统一定价、分类定价、差别定价三个阶段.
统一定价阶段: 上世纪90年代, 国内的银行卡刷卡消费刚刚起步, 交易金额和受理环境均处于初级阶段. 总体上刷卡手续费标准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确定.
分类定价阶段: "金卡工程"启动后, 银行卡用卡环境不断改善, 产业逐步发展. 1999年,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 明确对不同商户类别实施分类定价. 此后虽然费率有相应的调整, 但是仍然维持不同商户类别的分类定价.
差别定价阶段: 2016年03月14日, 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 开启"96费改", 明确自2016年09月06日起, 发卡机构收取的发卡行服务费改为不区分商户类别, 实行政府指导价、上限管理, 并对借记卡、贷记卡差别计费. "96费改"是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以来最为重要的一次定价机制改革, 其费率结构维持至今.
五 总结本文以美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背景作为切入点, 简述了美国建国时期即存在的分期付款计划在麦克纳马拉灵感的推动下发展出信用卡行业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有许多不同的公司参与进来, 行业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并逐渐演变出两种卡组织模式——竞合组组模式和独立组织模式, 及五个主要相关方——持卡人、商户、发卡方、收单方和卡组织. 两种卡组织模式和五个相关方最后形成了当前的信用卡产品逻辑. 同时, 在行业发展过程中, 也有一些几乎未曾发生改变的方面, 例如: 信用卡的双边定价策略(卡片交易的主要交易来源于商户, 对持卡人很少收费甚至免费), 这种定价策略极大的影响了信用卡的盈利模式. 最后, 文章还将这种舶来品在中国近40年的发展历史简要的分为起步发展、快速发展、成熟发展三个阶段进行阐述, 大致描绘了信用卡在我国发展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