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发生,
就比如汉朝刚开国的时候,实际上就是直接搬用的秦制。
至于这些朝代为何会改变官职的名称,相信大家也都能猜出来,那就是一次重要的
“架构重组”
,当然,这些“架构重组”并不是一无是处,相反,这成为了我们研究历史
最重要的一环。
大司马是什么职位?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做了一件
震惊世界的大事,
那就是取消了
太尉
这一职位。
太尉,是自秦时期,
就流传下来的职位,
它主要掌管的是
军事大权
,掌管国家的军事,权力不是一般的大。
而汉武帝之所以取消太尉这一职位,
原因也正是如此。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有人掌管军队,
比自己掌管军队轻松的多,
毕竟身为皇帝,时间十分稀少,但是军队的事情多,常常会感到
有心无力。
于是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建立了
“大司马”
职位,用来
代替太尉,
掌管军政大权。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疑问,既然这样说的话,那么大司马
不就是改了名字的太尉吗?
权力该是怎样的就是怎样的,汉武帝这不是
自欺欺人?
实际上也并不全是这样,至少在某一方面,大司马与太尉,
有着质的不同。
首先要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太尉,是一个
独立的官衔
,它可以直接的
独立
掌管国家的军事,但是大司马不同。
大司马不是独立的官衔,它更类似于一种
荣誉称号
,附带权力而已,就如卫青一样,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原本身为大将军的他不能参政,但是赋予了大司马称谓,
便可以参与政事。
拥有什么样的战功,
就有多大的权利,
是大司马的
晋升标准。
根据汉朝法律来看,能赋予大司马称谓总共有
四个
官:
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其中,大将军以及骠骑将军几乎
可以与丞相比肩,
甚至有可能超过丞相,而车骑将军以及卫将军比肩于上卿,赋予发大司马称谓之后,地位不变,
权利扩大。
这个方法,
有效的加强了皇室对军队的掌握。
丞相官职的由来
“丞相”
这两个字,想必大家不陌生,在三国时期,曹操
自封丞相,
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将“丞相”这两个字,宣扬的无比响耳。
但是
“丞相”这个官职始于哪里呢?
时间来到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就是诸侯的四起,
王权逐渐消亡,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他们国家之间的官职统称,
是不一样的。
就比如说楚国,他们对国家二把手的称谓,叫做
“令尹”
,而后来的秦国,对这个称谓,就是
“相邦”。
这些个官职,相信大家看电视的时候,
也都能碰到,
所以这里就不过多解释。
那么问题来了,“丞相”这个官职,难道不是国家的副手吗?不是基本与“相邦”
一样的地位、权力吗?
还真不是这样,在最开始的时候,“丞相”这个官职,实际上比
“相邦”、
“令尹”
这些个职位要
低上一等。
“丞相”这个职位,最早出现在秦国,是秦国
后期开始开疆拓土时出现的,
当时因为国土面积越来越大,秦国相邦的事情越来越多,
根本忙不过来。
所以为了帮助相邦分担工作,秦国专门找了
几个助手协助
,这些助手的官职便就是
“丞相”,
自此,秦国的官员架构就此稳定起来。
第一次架构重组
第一次架构重组,
来自秦始皇嬴政,
看过历史的都知道,嬴政是一个对权利十分痴迷的人,他不希望有任何人,能够对自己的权利
产生威胁。
所以这个时候,权利极大的相邦,就成为了
嬴政的眼中钉,
当然其中也有
上一任相邦吕不韦
的原因。
为了把持皇位,嬴政将相邦官职取消,
一分为三,
分别新增官员太尉以及御史大夫,分别掌管兵权以及检察权,同时,他还将丞相,提升到了与这两位同等的地位,是国家行政的最高层,这就是
“三公”。
这三个职位,加起来就是
当初相邦一人的权利
,这足以看出当初相邦
权力有多庞大,
也不怪嬴政会忌惮。
同时,为了避免丞相事务过于劳重以及专权,秦皇还建立了
九卿
,分别对应了九个行政部门,处理日常工作,也算是
另一种分权。
自此,
“丞相”这一职位
,彻底走上了
历史的舞台。
各国之间的不同
在秦过灭亡之后,
汉朝成功传承了秦国的行政架构,
不过唯一的不同是,开国初期刘邦使用的是
“相邦”
那一套结构。
为什么用被舍弃的架构呢?因为以当时汉朝的状况来看,丞相这个官职所拥有的权利,不能为刘邦分忧,只有
相邦这样的架构,
才能把大臣的用处
发挥到极致。
意思就是刘邦
没有能力管天下琐事,
但是可以管住
能管天下事的萧何
,那么相邦这套模版,就是为刘邦贴身制作。
不过因为相邦的
“邦”字
,与刘邦名字重合,所以刘邦干脆改了一个名字,叫做
“相国”。
后来刘邦过世,吕后觉得相国的权利还是太大,干脆就换成了
丞相体系,
玩起了
三公九卿架构。
带了汉武帝时代,上面已经介绍了,又整出了
“大司马”玩法,
此时,三公九卿变成了两公九卿,不过也还好,至少汉朝的皇帝,
不用担心兵将谋反。
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到
西汉后期,
皇帝觉得大司马权力过大,所以又出现了“大司徒、大司马、大司公”这样的体系,但是说白了,也就是
换了一个名字,
施行的还是三公体系
王莽篡权之后,东汉建立,汉朝的政治架构再一次经历了
多次重组,
也不怪刘秀举棋不定,实在是
怎么改自己都不如意。
最终,东汉的格局定格在
太傅高于三公大将军,
这也是东汉外戚老是愿意做
太傅
的原因。
汉朝最后一次架构重组,来自于
董卓,
确立了
太师的
职位,说是职位,但是权利却稳稳的压制住了皇权,自此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势到来。
结语:
汉朝的官名虽然经过了多次变迁,但总的还是一句话,
换词不换意
,说来说去,还是那些职位,只不过是为了削弱大臣权力的斗争罢了,
都是别有用心。
参考资料:
1.《东汉太尉的若干变化述论》温乐平、黄今言江汉论坛2017
2.《史记》《汉书》
3.《中国古代军事典章制度》刘向东白山出版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